彭飞:编曲创作之“巧”道

“老歌新编”KORG全国音乐大赛如火如荼举行之际,今天小编为大家邀请到的是在中国屈指可数的爵士小提琴演奏家&音乐制作人——彭飞。为大家分享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多编曲的认识,希望可以给参赛者带来灵感和启发~

 



彭飞 ▏音乐制作人&小提琴演奏家

曾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附小和附中,199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。毕业后赴欧洲深造,先后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和海牙皇家音乐学院,学习爵士乐的演奏、写作和编曲,2003年以年度最高成绩毕业,成为国内第一获得爵士小提琴演奏专业学位的音乐人。



小编:当时为什么会想做这样一张专辑?专辑的名字为什么会叫《第三个月》呢?

彭飞:当时也没想那么多。作为独立音乐人,做一张专辑,就是想把音乐表达出来。专辑的名字《第三个月》看起来挺简单的,但是表达的内容没有那么简单。“第三个月”其实是一个状态,是一个连接点… …

小编:一般小提琴手是从古典开始入门的,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转向爵士?

彭飞:从初中时就喜欢爵士、摇滚和其他一些跨界的音乐,当时也没有刻意的去分类,对于特别喜欢的音乐自己还会在钢琴上谈一下。后来到大学之后,接触越来越多的音乐。到现在我也并没有特别认为我是一个做爵士的音乐人,对我来说音乐就是音乐,对于分类那是别人的事… …

小编:是不是在弦乐的演奏方面,古典和爵士会有一些碰撞、融合呢?

彭飞:说到演奏方式,可能跟我们现在的录音和收音的技术进步有关系。就像电影一样,默片时代肢体语言比较夸张… …乐器也一样,真实不夸张… …

小编:《小世界》中的小提琴solo部分音色处理的非常有趣,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?

彭飞:这个可能是受吉他的影响吧。当时想吉他可以,小提琴为什么不可以呢?觉得这也是对乐器拓展的一种尝试吧… …

小编:真实采录和软音源的应用,这两块您是怎么权衡的呢?

彭飞:做音乐到最后其实是一个情感表达。音色的质感会有助于这个表达,但并不一定决定你表达的内容有价值… …

小编:对于编曲中“Less is more”,分享一下您的心得体会?

彭飞:对于编不要过度制作。常见的几种情况:为了追求某种技术,使音乐变得更机械;还有一种是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方式,而使音乐过于丰满。我觉得编曲最终要的是一个“巧”字… …

小编:最近我们艺瓣推出“老歌新编”KORG全国内音乐大赛,在编曲技术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呢?有没有一些宝贵的建议可以分享给我们艺瓣的朋友们?

彭飞:老歌新编不是说一定要做出不同,而是你有新的音乐理解对于这首歌。这样所有的编曲才会有意义。在技术方面没有什么捷径,现在,尤其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,有些人觉得在家研究一些用不到的东西,会跟社会脱节。但其实不是的,那些你觉得用不到的技术,会造成你整个的创作思维和你的创作个性的不同,这个反而是你最宝贵的东西… …

干货来喽~~~

小编提示:下面的视频内容更全呦,请猛戳~

 

非常感谢彭飞为我们分享他与音乐的故事,最后恭喜彭飞的新专辑《第三个月》,希望专辑大卖~有更多的人支持和喜欢~

听完彭飞的分享,脑海中是不是已经冒出了些许的灵感呢~那就抓紧时间报名参加“老歌新编”KORG全国音乐大赛70000元奖金等你拿~更有机会签约加入KORG全球艺术家,作品还能够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,被特别推荐为K客首页歌曲,并且还能够获得我们艺瓣专题报道~